2009年8月11日 來源:中國有色網—有色金屬權威媒體平臺 個舊市云錫冶煉分公司綜合服務部:朱麗萍
六十年,光輝歲月彈指一揮間。六十年,中華大地滄桑巨變。六十年的一些個人經歷讓我們觸摸到了社會前進的脈搏。六十年的改革開放惠及了每一個國人的生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飽經戰爭滄桑與落后苦難的中國人民終于重新站起來了。中國像一只巨龍一樣,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但那時的中國,民生稠敞,經濟嚴重落后,國家事業百廢待興,政府和人民面對一個滿目瘡痍的中國面孔,并沒有退縮,而是勇往直前。
對于70年代初期出生的我,那個最艱苦的年代我沒有經歷過。但是我出生的地方是云南建水縣一個非常偏僻的小山村,連云南地圖上都找不到名字的地方,一個沒有自來水,沒有電,沒有公路什么都靠人背馬馱的地方。那時候唯一的快樂就是每天吃完晚飯和小伙伴們在家門口大大的打谷場里玩捉迷藏(后來回家鄉時才發覺大打谷場是那么的小),然后回到家里圍坐在火塘邊,聽戴著瓜皮小帽、吸著水煙筒的外公和裹著三寸金蓮的外婆講解放前他們所經歷過的苦日子:外公怎么被人抓去當壯丁又怎么逃跑回來,外婆又怎樣給富人家當踩米工而取得的一點點微薄報酬就是一小碗糙米,帶回家熬一鍋稀粥讓一家5、6口人勉強度日;講解放后吃大鍋飯的日子,自己家里種的土豆都不能拿回來煮,因為那是資本主義的尾巴,白天誰家的煙囪要是冒煙,生產隊工作組的人就會馬上去檢查,大人小孩都餓得清口水直淌,有多少條生命就是沒能度過那個饑荒的年代;講下雨天用的黑布雨傘叫“洋傘”,燒火做飯用的火柴叫“洋發燭”,釘東西的釘子叫“洋釘”,削水果的小刀叫“洋刀”。好多東西都帶了一個“洋”字,不惑的我問外公,外公說:因為那時我們國家工業水平極低,中國人沒有見過這些新奇的東西,也不會制造,都是從西洋傳過來的,所以什么東西都帶“洋”字,我一知半解。后來從我漸漸掌握的知識和資料中了解并深深體會到當時的中國人民是怎樣生活在極端貧窮之中。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是建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國家經濟的到飛速發展。但是最初的計劃經濟憑證供應年代,肉、米、面、布什么都是憑證憑票,要吃上肉、穿上新衣服簡直就是一件奢望事。父親1970年從部隊復員進入了原來的云錫冶煉廠當了一名工人,在當時的小山村是一種榮耀。每年過年的時候父親都會用牙縫里省下來的錢買上好吃的糖果和新衣服,走上十多個小時的山路帶回家給我和弟弟分享,看著讓鄰家小伙伴羨慕時的那種滿足和得意讓生活在現在的小孩不能理解。最讓我不能忘記的是有一年大年三十,父親因為單位加班不能回家,我的新衣服就沒有帶到,我失去了向小朋友炫耀的資本,大年初一的早上硬是睡在床上沒有出門,直到中午12點多鐘,我母親拿一塊花布讓舅媽趕制出來一件新衣,雖然很不正規,但我還是穿上它高高興興地出了門。這些哪是現在的孩子能理解的,因為現在的孩子根本不缺乏新衣服和零食了。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生活也在這三十年間發生巨大的變化,衣食住行和生活條件,哪一樣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通訊和交通方面,八十年代用的是手搖電話。每次需要聯系時頭疼不已,且不說先要接通郵電局的接線員再轉接至每個鄉,然后才由鄉上工作人員步行去挨村通知,若信號不好,得打上好幾個電話,有時甚至得呼叫上一整天。記得1989年,我以一個云錫職工子女的名額報考了云南錫業技工學校,當收到錄取通知書和去參加健康體檢通知時離最后期限也只有一天的時間,這還是鄉干部接到電話后步行十多公里趕到我家通知我的,第二天天不亮,媽媽、舅舅帶上干糧陪著我步行到個舊。平常步行要十個小時的路程那天才走了八個小時,但趕到市人民醫院體檢后醫生告訴我心臟有問題,那時我懵了,一向身體健康的我怎么會這樣,于是母親告訴了醫生我一天中是如何所走過這些路程,醫生才給出了:由于長途跋涉導致心跳加速,心率不齊的結論。醫生很同情我,讓我在個舊休息一晚上,第二天再“開后門”給我體檢,我激動得哭了,這就是在那個偏僻的小山村,通訊不通,公路不通險些給我造成的遺憾。不過我最終還是如愿以償的進入了云錫技工學校。后來父親想方設法把我們全家的戶口都由那個小山村遷移出來,來到個舊市區,我也順理成章的由技工學校畢業進入了云錫公司成了一名云錫工人,我曾無數次的為自己能成為云錫工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也為自己能為公司的建設盡一份微薄之力而感到快樂。歲月的年輪記錄著云錫的滄桑巨變,雖然云錫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和艱辛,我已經歷了多少次的轉崗、轉崗再轉崗。收入上也一增再增,生活條件也是越來越好,買了自己的房子和車子。移動電話和電腦網絡普及到每個家庭,無論走到那里都和對方近在咫尺。看著云錫集團有色金屬產量上升時一個個令人振奮的數字,也見證了我們云錫兒女“打造卓越企業,實現產業報國”的赤誠之心。
而那個生我養我的小山村,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強國富民好政策猶如定心丸,家鄉人徹底邁開了大干快干奔小康的步伐,村村寨寨通上了高壓電、自來水,通有線電視和互聯網,鄉村公路通到了家門口,有的人家利用天然資源修建了溫泉沐浴室,游泳池,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增加了收入。出行是摩托車、汽車代步,徹底告別了那種人背馬馱、雙腿步行的年代。
六十年間的種種變化讓我感慨多多,愿我的家鄉越來越富裕,我賴以生存的企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