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只傲視巍巍群山永不畏懼的神奇大鳥。
這是一只翱翔遼闊藍天永不折翅的錫山雄鷹。
這是一只搏擊市場風浪永不停息的高傲海燕。
她傳承千年歷史百年風華,以大山般堅毅、磅礴、偉岸、倔強、質樸的品質和風骨在十年浴火中重生,用智慧、激情、汗水和心血書寫了錫山人—-馬礦兒女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生命情懷、不老神話。
剛剛過去的十年,是馬礦公司改制重組風云激蕩的十年、鳳凰涅槃的十年、超越自我的十年。
十年來,公司累計完成掘進進尺54913.3米;生產原礦金屬 14642.391噸、精礦金屬10982.333噸;外購精礦金屬10356.431噸。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51551萬元;創利1753萬元;資產總額40635萬元。
數據是枯燥而乏味的,但又是見證公司員工創造歷史的財富密碼,開啟未來的精神坐標!
歷史回望
巍峨哀牢山,奔騰紅河水,孕育和澤潤了華夏彩云之南、紅土高原這片錦繡河山。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武帝改滇王國為益州郡,中有賁古縣,其北采山出錫,西羊山出銀、鉛,南烏山出錫?!?賁古,據考為今日蒙自、個舊一帶。元初,蒙自設縣,個舊屬蒙自管轄。元明時期個舊以采銀為主,鉛、錫次之。清康熙四十年(1707年),朝廷開始征收個舊錫廠、龍樹腳兩項課稅。光緒九年(1883年),云南當局設個舊廠務招商局,專經營大錫。
2000多年的有色金屬開采歷史,浩如煙海;130年的企業發展足跡,彌足珍貴。
回眸歷史,不是為了炫耀曾經擁有的古老與輝煌,而是更好地傳承云錫精神,更好地汲取文化營養,更好地優化創造基因,更好地探尋發展路徑。
數典忘祖,不僅是對自己歷史的無知與背叛,更是對未來不知所措的彷徨與迷茫。
提起馬礦公司的前生—-馬拉格錫礦,我的心底就會涌起無法抑制,不可名狀的千重浪、萬般情。因為,在她的歷史典籍中曾經記載著無數錫山人開疆拓土的偉業。
——清宣統元年(1909年)李衡在天馬山開鑿天良硐,開采錫礦。
——1910年個舊錫務公司在馬拉格設礦山管理處。
——1910年個舊錫務公司在老陰山架設了藍蛇洞(1915改移馬拉格供礦)至洗砂廠(前個舊選廠)的第一條運礦索道。
——1913年春季,洗砂、煉錫和索道設備安裝完畢并投入運營,開啟了云南冶金工業機械化大生產的歷史先河。
——1917年修建馬拉格至個舊洗砂廠索道,1923年10月建成并投入運礦。
——1927年,個舊錫務公司在馬拉格龍溝之西開鑿了個舊礦區第一口井深370的豎井。
——1940年云錫股份公司成立,將馬拉格礦山管理處改名為新廠錫礦。
——1948年,變革采掘工藝,試用方框采礦法。
——1951年1月1日,新廠錫礦一分為四,改組為馬拉格錫礦、松樹腳錫礦、古山選礦廠和白沙沖選礦廠。
——1952年徹底結束了“三背”(人背塃、人背石渣、人背欀木)的歷史。1953年采用占柱支架水打眼。
——1957年進行了分層崩落法的實驗。
——1963年,逐步推廣鑿巖臺車。
……
這些如數家珍的輝煌篇章,將永載史冊,成為我們追思歷史、眺望未來的文化源泉、精神支點!
揚帆起航
東方的每一次日出和日落都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壯麗、最絢爛、最迷人的風景,而人類卻是日月星光之下的大自然中最為高貴、最為睿智、最為詭譎的生靈。
輝煌過后是暗淡。從上世紀五十代起至八十年代末,馬拉格錫礦曾經歷了四次“資源危機”,直到1988年9月,新區塘子凹31——6礦體的開拓,馬礦人才從“洞老山空”的陰霾中撥霧見日。
當新世紀的曙光普照百里錫山,馬礦人將以什么樣的思維、心態、睿智和勇氣去迎接噴薄欲出的新一輪朝陽?!
三年深化國企改革,末期礦山關閉破產,這是企業生與死、興與亡的大抉擇;這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大節點。彷徨或等待將是對現實的畏懼、對希望的放棄、對夢想的毀滅!
馬礦人沒有讓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擦肩而過,失之交臂。
2003年9月,云錫公司黨委和公司作出重大決策:打破傳統的“工廠制”,組建“公司制”,成立云錫集團馬拉格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改制重組,不是將個舊采選廠、馬礦凹塘采選廠、個舊聚源工礦公司的資產、勞動力、勞動對象簡單合并,而是企業再造的重大變革。
公司成立的欣喜并未持續多久,因為,馬礦公司黨政班子將要面對的卻是這樣困境:公司總資產5991萬元;營業收入811萬元;經營虧損1017萬元;從業人員1802人;職工人均月收入722元;資源枯竭、裝備落后、資金緊缺、人才匱乏、負擔沉重……
直面現實,新班子沒有在巨大困難和復雜矛盾面前瞻前顧后,而是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壯士斷腕的勇氣、心態、良知和責任肩負起歷史的重任和光榮的使命,在審時度勢中未雨綢繆,開啟未來。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新班子要系統思考和謀劃并付諸行動的將是公司的發展戰略、制度的頂層設計、機制的構建創新、發展要素的激活、內生動力的釋放,讓剝離改制后的馬礦公司盡快步入良性運營發展的快車道。
公司新一屆領導班子,在深入調研分析,準確掌握司情,科學論證取舍的基礎之上,以前瞻的視野,提出了“一重組、二突破、三創新、四加強、五實現”未來五年發展的目標。2010年,公司黨政班子,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制定了:“打牢一個基礎、拓展一個平臺、構建一個基地、實現一個目標”的發展戰略。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承載著一千八百余名員工希望和夢想的“馬礦號”乘風破浪,揚帆起航了。
大山情懷
大山,馬礦人生于斯,長于斯的生命厚土。
馬礦人按既定的發展目標,傳承大山的性格把堅毅頑強的生命底色鋪陳于百里錫山、哀牢山脈的崇山峻嶺、高山峽谷之中,讓羸弱的生命放射出絢爛無比的光芒。
馬礦人立足于馬礦老區搜殘找盲,支撐當期的生產;積極發展井巷掘進、建筑施工、建材生產等產業增強發展能力;有效整合梁河礦業,在滇西“一翼”拓展生存空間,構建主業發展新平臺;快速進駐紅河鑫精公司開發縣域礦產資源,對永德資源進行整合;穩步實施走出去戰略,在緬甸探尋貿易、產業發展新機遇……
十年艱辛探索,十年奮進有為,十年耕耘付出,十年打拼市場,馬礦人用自己無畏的大山情懷、澎湃的生命激情繪就了一幅產業工人變革圖強、興業報國的壯美畫卷。
在振興云錫,復興馬礦的慢慢征途上,有許許多多的馬礦人為我們這個時代留下了無悔的足跡、太多的感動——
黃洪林,如今已過“知天命”的年齡。他身材不高,甚至有點瘦弱,但在那張皮膚黝黑,略顯滄桑的臉上,卻鑲嵌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2003年,他拋家離子來到德宏州梁河縣。這位地地道道礦工的兒子象一匹永不知疲倦的“老黃?!?,一頭扎進梁河錫礦,一干就是十年。
面對債務沉重、勞資糾紛頻發、礦山采場混亂、選礦設備陳舊、工農矛盾尖銳等等困難和問題,他帶領梁河公司班子,團結和依靠廣大員工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使一個頻臨破產的企業重現新生。然而,他卻因常年勞累過度、積勞成疾被癌癥病魔重重地擊倒了。手術剛畢,面對焦急地守護在病榻邊年邁的老母、賢惠的妻子、懂事的兒子,他的眼里浸滿了愧疚的淚花。
這是一個把生命放逐于高黎貢山,卻忘了將孝心、親情、父愛存留給親人的真男人;一個懷揣崇高理想信念,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優秀共產黨員。
張紹周,1984年參加工作,兩度考取大學,卻因右手截肢,無緣大學夢的殘疾職工。為了報效云錫,感恩馬礦,他20多年堅持刻苦自學,傾心專研,先后獲取中專學歷、施工員、質量員、施工項目等資格證書,以及國家級建筑師資格認證。
用知識豐盈人生,以業績書寫歷史。“安得廣廈千萬間”,是張紹周畢生執著追求的夢想。為使夢想早日成真,他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建筑施工工地。測量、定位、放線、繪圖、施工、管理他是行家里手。無論是在熱火朝天的建筑工地,還是悄然寧靜的臨時工棚里,工人們都能看到他那高大殘疾的身影。
2004年,擔任一項重點工程施工隊長的張紹周,在工程施工的攻堅階段,卻因操勞過度胃出血住進了醫院。住院僅十天,他就辦理了出院手續,直奔施工現場,與工友們夜以繼日地工作。在四十多天的奮戰中,他的胃病幾次復發,可他他咬著牙、忍著痛,直到工程高質量全面竣工,他那被病痛折磨得疲憊不堪的臉上終于綻放出燦爛的微笑。
有的人,身軀健全,卻喋喋不休、怨天尤人,任青春和生命華光付之東流。張紹周,雖身殘卻志堅,他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默默耕耘,敬業奉獻,用殘缺而偉岸的軀體丈量生命,點亮靈魂。
……
黃洪林、張紹周似的優秀人物,馬礦公司還有很多、很多。正是有了這樣一支艱苦奮斗,不甘落后,具有大山一樣情懷的隊伍,馬礦公司才能在低谷中崛起,在困境中勃興。
擁抱晨曦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它終將照亮我們的心靈。
“大風起兮云飛揚”。我始終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
對一個企業來說,搏擊波詭云譎的市場風浪,永遠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擁抱晨曦,眺望光輝的彼岸,只是為了找準航線完成又一次更壯麗、更輝煌的遠航。
變革與創新,是卓越企業持續成長,永續發展的兩個車輪。變革,激發創造活力,釋放內生動力;創新,解放每一個夢想,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只要每一位馬礦人、云錫人都能自覺地傳承文化,激情地擁抱晨曦,無悔地植根大山,清醒地放眼未來,磊落地堅守良知,理性地張揚生命,將最燦爛的憧憬、最熾熱的青春、最無窮的智慧,轉化為最充沛的干勁,何懼百年云錫不能再展雄風,基業長青,領跑世界錫業!
中國有色金屬報2013年12月5日第四版